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或能抗病毒
所屬分類:發佈時間:2018-12-19 09:43
英國《自然·微生物學》雜誌9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,一類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,可通過刺激宿主細胞形成抗病毒狀態,從而降低小鼠對皰疹、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易感性。這一發現揭示了一種激活抗病毒防禦的新方式。
抗生素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作用,會干擾其他細胞的發育功能。目前,抗生素被廣泛用於治療人類細菌感染,但它們對於人體的直接影響仍鮮爲人知。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由於具有潛在毒性,因此在醫院裏主要用於治療危及生命的細菌感染,也用作眼耳口感染的外用藥。
此次,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巖崎明子及同事報告稱,在鼻子等部位發生病毒感染前,外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,可以提高宿主對單純性皰疹、甲型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抗性。這種抗生素直接作用於小鼠細胞,不依賴於它們的微生物組。
研究團隊發現,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可以導致樹突細胞——免疫系統的“哨兵”分泌信號傳導蛋白,從而在肺黏膜內誘導產生對病毒的抗性。現已表明,只有在感染病毒之前使用抗生素纔會產生這種效果。此外,該效果是短時的,包含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藥膏或能附帶一些針對病毒的防護,但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並不能提供任何保證。
儘管如此,這項研究仍然表明了抗生素如何能夠直接影響患者身體,並且揭示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激活抗病毒防禦的新方式。以上發現還將有助於開發效力更強、毒性更低的新型藥物——模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效果,用作廣譜抗病毒藥物。
